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几十年围绕一个城市,做着一份工作。
而王建,每个月辗转在不同的城市,做着一样的工作。
我问他,做公益的工程,和您以前做的工程有什么不一样吗?
「说实话,累。但是成就感是以前没法比的。」
我坐在后座,王建坐在驾驶位,透过车里的后视镜,我看到他脸上浮现的笑容,欣慰又自豪满满。
王建,是「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工程部的一员,负责路灯的安装。
安装好的路灯表面要保证没有掉漆。这是我们对工程的要求,更是对村民们的承诺。
但是灯杆从厂里运到工地,几天的长途过程中会产生摩擦,漆面磨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施工师傅们安装之前要把磨损的地方重新进行喷漆,保证整体美观和统一。
本身工期就紧张,得留出喷漆的时间,喷好的漆还需要晾晒,这对任何一个工程队来说都是个费时间的活儿。
王建说,他要求工人们要喷两遍漆,喷一遍还是会看出来瑕疵,没有瑕疵他才可以放心。
「前95%我们都做完美了,剩下的5%也要做好。」
一向笑呵呵的王建,脸上突然严肃了起来,四道抬头纹清晰可见。追求完美是他一贯做事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从不妥协。
漆面要求完美如一,施工流程也是一样。秦庄中学要装的灯杆在教学楼前整齐地摆放着,这样可以减少安装时的运输时间。优化流程,才能提高效率,将喷漆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我们到秦庄中学的时候,夕阳西斜,黄土高原特有的强烈日照洒在校园灰白的操场上,映在师傅们的工服上,一动一发光。王建队上的师傅正在清扫安装之后剩下的物料垃圾,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我们还没有一处安装完成后,没有清扫干净离开的。」王建拍着胸脯说。
王建懂得感恩,村民对他的好他一直记在心里。
湖北巴东,沿着长江狭长分布。王建在装路灯的时候,没有车可以上山。施工师傅们徒步背着施工沙石,扛着几十斤的灯杆,一步步把1408盏LED路灯全部安装好,将巴东县官渡口镇点亮。这其中就包括王建和侯冬。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太阳能路灯安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山区道路崎岖不平,师傅们便徒步背着灯具和沙石等材料,冒着高温热浪,协作开展施工。承诺不放弃任何一户,让全镇点亮。再苦再累,我们一定要实现。
王建说,给巴东装路灯不仅累,在山里开车也是个挑战。急转的山间拐弯让他这个多年的老司机也战战兢兢。「虽然累,但是,巴东人民对我们是真好。我们到村里任何一处装路灯,周围的老乡们都赶紧给我们拿水果,倒茶倒水。无一例外」, 王建伸出四个手指,「你明白这四个字吗?无一例外,没有一户不这样」。其实,付出了如此多的汗水和艰辛,他值得受到这样的待遇。但是从他的眼神能看出,他对这份情谊,无比感激。
临洮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特别强烈,到了晚上就会奇冷无比,更何况在下雨的时候。陈家咀小学装上了路灯,项目组想给学校拍些照片。所有人员已经到位,拍摄的定点已经选好。「刷刷……刷刷……」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没有准备,赶紧在仅有的几把伞底下挤一挤。从很远的地方开车过来,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项目组不想浪费这个宝贵的拍摄机会。为了获取最好的效果,必须人工打光。需要有一个人蹲在雨里,举着手机,打开手电筒。伙伴们怕他感冒,过去给他举着伞。但是为了打光,手臂必须伸出来。雨刷刷地下,侯冬黝黑的胳膊就一直这样被淋着。
拍摄结束,我问他冷不冷,「习惯了嘛」,侯冬笑着说,标志性的憨厚笑容又浮现在他的脸上。做「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工程的这些年,零下几度的山上他扛过,暴晒的黄土高原也忍下来了,四川的小伙子已经练就了一件工服走天下的神功。
临洮5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路灯安装完毕,我被安排到各个学校里核查数量。每个学校都有几盏路灯安装在角落里,来保证学生的校园安全。对于学校里哪里安装了路灯我还并不清楚,常常在学校里转了好几圈,还是差一两盏没找到。那些藏在学校角落里的路灯,像是和我捉迷藏。侯冬个子不高,但是走路奇快。他走在前面,我像一个迷路的小动物一样跟在身后。走多了就很累,我让他慢一点。他说安装路灯的时候,每天都走2万多步,这才哪到哪嘞。自信和调皮的眼神,和小学生得了第一的那种骄傲无出二至。
现在路面上,70%的灯杆都是倾斜的。为了把最好的留给学校,侯冬所在的工程部岐帝队对于每盏灯杆的安装效果都用仪器进行了精准的测量,保证灯杆和地面成90度角。只有灯杆笔直了,一排路灯打出的光线才能美观统一。
「那里有两盏,对面有一盏,就在那个角角」,有了侯冬的帮忙,我核查的速度至少快了3倍。「你说任何一个学校,我脑子里都有一张地图,王建比我更厉害哈哈哈」这个四川的小伙子,被西北的太阳已经晒成了黝黑的肤色,从外表上看,「活地图」侯冬已经完美得融进了当地人中间。
白天,侯冬登高爬梯,军绿色的遮阳帽和一副泛黄的遮阳套袖是他的全部装备。凭着这套装备,侯冬和他的团队已经走过了中国4个省份,安装了1万多盏路灯,为超过12万老人和小孩照亮了回家的路。
晚上,收工后,天已经黑了,侯冬打开自己的小台灯,开始撰写当天的施工日志。总结当天工作成果和不足发到群里、制定明天的工作计划。
做公益是个好事情,但是这个过程是个麻烦事,及时总结经验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的最好方法。村民只想把路灯装在自己家门口,侯冬只好先放下手上的工具,坐下来和村民商量,耐心地讲解路灯的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最优效益。轮到给衙下中学装路灯的那一天正好赶上学校高考,侯冬和其他师傅只好放下教学楼前的工程,等学生们考完了再折返回去安装。有人不相信公益,觉得他们是骗子。侯冬就当起了小老师,和村民讲解现代公益,告诉他们以后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用公益的方式来求助。通过工程将公益理念带给更多人,是侯冬觉得最骄傲的事情。
侯冬健谈、王建更健谈,聊起当地的饮食习惯,他俩能拉着你讲上半天。说起安装路灯走过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你要是不打岔,他们能一直说下去。他们掌握一种技能,能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将过往的风风雨雨说成云淡风轻。你会发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现在大多数成年人缺少的少年气。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依然寻得生活的美。这是刚收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的小伙伴和施工的师傅们难得的轻松沟通时间,送他一朵花,幽默的瞬间被捕捉下来。谁能想象他每天要扛多少灯杆,拧多少螺丝呢。
他们能干,也有自己的原则。从2018年什邡项目刚开始时候的懵懵懂懂,到巴东项目一筐一筐背着物料上山,再到甘肃、陕西大西北强烈的日照。虽然苦虽然累,但是他们从没退缩。村民的不理解、缺失的家庭陪伴,多变的气候、险峻的地形,简陋的条件,以及未知所有的不确定性。装上了灯,夜晚,远远望去,以往漆黑的村落竟美如仙境。我们知道,当初每盏灯,每方土都是施工的师傅们一步一步抬上去的。在人人趋利的时代,年少时质朴的情感、简单的对错、天真的愿望和对于完美的追求,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今年的九九公益日,王建一下捐了两千元。他说,把自己当年当志愿者的津贴都捐出来,可以够捐一盏灯了。从「点亮乡村 光明万家」项目萌芽的时候他和侯冬就在,快两年了,明亮的心灯,早已在他们心里照亮。